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CS:GO >

EE与CS到底该选哪一个

2、申请什么专业。如果大家要坚守 EE 或 MIS (管理信息系统),请想好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能接受就业不太良好的现况;选择转 CS 或本身就读 CS 的同学,是否做好准备去迎接行业激烈竞争的现状。

3、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若有学术打算可直接本科申请 PhD ,而不是先升硕士再升PhD,因为在国外即使硕士毕业再去读 PhD 仍要读很多年,而不是像国内硕士毕业转PhD 只需读两到三年,国外硕博分开。

4、选择当地就业还是回国。硕士毕业是可以在当地找工作的,要想好口语劣势的自己能否在能力上打败他们,融入美国社会。若选择回国,常青藤回国就计算机方向而言,在国内一线年薪较高,若你不考虑买房。

| 尽早进行出国准备

1、 大一时努力学习专业课和英语。想好是否要坚守本专业,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尽快确定自己的出国定位。

2、大二尽可能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因为在大一已有一定的基础学习,大二时接触专业方向的课,在专业上有一定学术积累就可以多参加。争取早日将英语考到理想成绩。

3、大三参加课外学术活动或交流,考虑时间成本已经来不及,最好不要参加。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自己的 GPA 。多参加实习,实习是以你的申请方向为准而不是你的就读专业。

这里我可以给大三正在申请的同学做一个录取标准的参考规划,做出自我评估和检测:

1)GPA > 3.8, GRE > 325, TOEFL > 105 就读985院校 --> Excellent

可申请 EE/CS top 15 院校, UCLA/UCSD/Cornell/UT Austin

2GPA > 3.5, GRE > 320, TOEFL > 100 就读211院校 --> Great

可申请 EE/CS top 50院校, USC/NYU/NEU/ASU

3GPA > 3.0, GRE > 310, TOEFL > 80 --> Pass 恰好及格线

可申请 EE/CS top 100院校, UT Dallas/Syracuse/WPI/U Houston(相对较好)

4)其他(以工作经历为重)

可申请看中工作经验的其他优秀院校,比如 SJSU/Santa Clara U

2、个人申请经历

| 大学准备规划

我在大一就已经确定出国,当时有机会参加机电创新实践班(因为我认为对出国申请有帮助),于是积极报考。同时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比赛,积累学术经验。

大二拿到过台湾交流名额,但考虑时间成本最终放弃,而且我一直考虑欧美申请所以放弃。之后就一心一意提高自己的 GPA 和学术能力。大二暑假试考第一次托福,对自己进行初步评估。

大三有意识提高自己的 GPA ,有计划地开始刷分。如果你觉得考得不好可以交钱和下一届一起重修一遍,出国时把原来成绩单覆盖掉,这就是所谓的刷分。我建议大家尽量打听学校是否有这个政策,充分加以利用,尽量刷到很亮眼的成绩。大三暑假在家闭关,攻克 GRE 单词、阅读,彻底搞定 GRE 。

大四开学搞定托福。因为之前在 EE 、CS 留学申请论坛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开始尝试 DIY 留学申请。

|DIY留学申请

1、 查找比较学校项目,根据自身水平合理定位

首先要比较各学校往年的录取人数情况,不要被极端数据迷惑。因为某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是无法复制的,个人经历不一样。比如某人三维成绩差也申请到了你心目中的好学校,但是他很有可能在某个优秀导师手下做过,发表过很好的文章。在申请前专门找过这位导师,教授被他的学术执着所感动,也可能不太考虑成绩就招进去。所以申请时普遍以绩点、 GRE 为准,要重视硬数据但不要受此限制。

根据自己水平合理定位。收集比较各类学校的专业信息,评估自身录取概率,合理定位。将要申请的院校分为三类:冲刺学校,主要申请学校,保底学校。根据个人经历和时间安排去投多或投少,8 到 10 所就可以。

2、 认真整理过去的学习生活经历,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写出文书初稿。

要针对每个学校项目写出针对性文书。因为在座同学大多是想找 CS 或转 CS 的,这就要结合过去经历和自己对 CS 的热情做好衔接。而且你未必能申请到正统的 CSGeneral院校,所以要尝试曲线救国的方法比如我接下来会讲到 CMU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有一个不错项目是生物信息计算专业。这就是为生物背景的同学转 CS 准备的,此时针对性文书就很关键。

所以我建议,先写文书初稿,然后留出几个段落,去专门研究学校特点和项目风格询问往年录取过此项目的人,了解录取人的平均背景和特点,针对这个特点去准备和报考。留出段落去夸耀项目特点和它是如何适合你的,结合学校项目和自身特点去写。这样写文书较快。

3、 主动联系有海外交流经历的甚至海外学位的老师获取有分量的推荐信。

平常在系里打探一下这些老师,最好是教过你的,如果是你想申请院校的某个博士生导师更好。因为即使是院长或知名教授在国外院校看来也相对陌生,此时有海外交流的老师写的推荐信就更有分量。

4、 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包括论文、竞赛奖状、名企实习等(可选)。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